他是朝鲜战场上的“张翼德”,仅带13人怒吼冲锋,吓退敌军王牌团
“这本是一种东方乐器,可是在中国人手里,变成了一种冲锋的号角,只要它的声音一响起,中国军队就会蜂拥而上,让联合国军遭受强大的压力……”
这段话,出自“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的《朝鲜战争回忆录》。在西方人看来,中国军队的冲锋号有着强大的威慑力,充满着神秘力量,令人不可捉摸。
在朝鲜战场上,就出现过这样匪夷所思的一幕:中国的一名司号员吹响号角,号角的声音竟然震慑了近在咫尺的敌人——英军的一个王牌团,把他们吓得惊慌失措,丢盔弃甲,当场溃散,不战而逃。
如此戏剧性的战争场面,比小说还要精彩,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志愿军想歼灭南朝鲜军,不料碰上英军王牌部队
1951年1月,在朝鲜的冰天雪地之中,中国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进入了“第三次战役”的拉锯阶段。
中国39军116师的347团以能打硬战著称,作为先头部队,他们突破了临津江敌军的防线,迅速向前推进了数十公里。
“我347团已抢先到达了釜谷里,将于凌晨向敌军发起攻击!”
而且,根据347团获得的情报消息,对面的敌军是一支南朝鲜军队,力量薄弱,本次战斗应该会很快结束。
全团的士兵们士气高涨,趁着月黑风高,凌晨时分向敌军发起猛攻。果不其然,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对面的守军从昏睡中惊醒,乱了阵脚,面对如此突袭,根本来不及组织有效的抵抗,迅速地放弃了多个据点,一路撤退。
347团一路前行,所向披靡,将敌军设置的据点一个个迅速拔除!
“今天打得真顺畅!照这样的速度推进,到了黎明时分,当太阳照耀大地时,我们就可以收拾战场,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早饭了!”团长李刚鼓舞着将士们。
可是,到了凌晨四点左右时,事态却渐渐有些不对劲!敌军并没有如预想的那样弱势,甚至发起了好几轮火力较强的反击,一度夺回了之前失去的几个据点。
“奇怪了!怎么敌军越打越猛?这不像是南朝鲜军队的一贯作风啊。”团长有些疑惑。
很快,他接到了前线送来的报告:“据我们抓获的俘虏交代,对方并不是一支南朝鲜军队,而是‘联合国军’中的一支英国王牌军队!”
“什么?该死!我们之前的情报有误。”团长李刚猛地一拍大腿,拿起望远镜不断地观察,“怪不得敌军的火力越来越猛,是我们低估了对手。”
“刚才抓到了两个俘虏,是英国人,他们交代,这支敌军的真实身份,是英军29旅的‘来复枪团’,曾经参加过一战、二战,还曾与德军进行过硬碰硬的较量。”
没错,对面的敌军,正是英国王牌部队之一的“来复枪团”,也被称为“绿老虎团”,他们的士兵袖章上都绣着一只绿色的猛虎,因此而得名。
这支部队在欧洲战场上打过多年的硬仗,该团的团长阿尔斯特甚至狂妄地叫嚣到:“我们的一个团,能干掉中国的一个师!面对这些东方民族,完全有着碾压优势!”
得知这个情报后,团长李刚沉思了片刻,命令通讯员:“赶紧把咱们‘钢七连’的连长厉凤堂叫过来,我要布置紧急任务!”
“钢七连”是347团作风最硬的一支连队,常常担任着主攻任务。
“钢七连”连长厉凤堂高大威猛,急匆匆地赶了过来:“请团长指示!”
团长李刚朗声说到:“给你们一个艰巨的任务,看见前方那所废弃学校没?那个据点很重要。我命你,组织冲锋,将这个据点啃下来!只要我们拿下,就能对敌军形成包围态势,一举围歼对方!”
连长厉凤堂用望远镜看了看,估算了一下位置,说:“根据目前情况,英军有坦克把守在此处,面对这样的重型火力武器,我们装备虽然落后,但还是有信心的,‘钢七连’保证完成任务!”
就这样,围绕着一所废弃的学校,双方惨烈的厮杀即将展开。
敌军靠重型坦克发起反击,志愿军整个连几乎损失殆尽
“作为欧洲战场上的‘绿老虎’,我们可不能在东方战场上被中国人打败了!”英军首领阿尔斯特叼着雪茄烟,向士兵们下了死命令,“把之前丢失的据点都给我夺回来!用坦克、大炮,用我们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先进武器,把中国人轰回去!”
之前,由于英军不习惯夜战,被志愿军半夜突袭后,丢掉了好些据点。但此刻,天色已经明朗,时间到了清晨5点钟,阳光将山川大地照耀得清晰无比,英军的战斗力也已经恢复了。
英军意识到,占据那所废弃学校,是一个高明的选择。该地处在一个小山包上,居高临下,能对周围产生压制作用,而且学校内部的建筑可供作为掩护,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碉堡场,易守难攻。
“将我们的重型坦克调过来,死守在据点前方!看看,中国人的火力太差了,根本没法靠近我们,哈哈哈!”英军的坦克轰隆隆发出巨响,仿佛是一片嘲笑声。
确实如此,随着白天的到来,加之有重型坦克护身,配上火力很强的冲锋枪,英军让中国军队很难前进一步。
战事愈发激烈,我方志愿军损失惨重。“钢七连”总共120号人,组织了三次猛攻,集中全连的火力,依然没有攻下该据点。英军据守在此的人数并不多,他们依靠着坦克这样的重型武器,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而且,由于时间仓促,“钢七连”还未来得及修建掩体,导致许多战士倒在了敌人的炮火下。而英军士兵们在坦克的掩护下,开始向我方阵地发起反攻,“钢七连”的战士们咬紧牙挂,拼尽全力,才多次击退敌军。
战斗越来越惨烈,七连的许多战士都牺牲了,包括指导员和三个排长,连长厉凤堂亲自冲上了第一线,接过全连唯一的重机枪,将敌军再次打退。
只是,一个流弹击中了连长的头部,鲜血直流,连长受重伤倒地。
旁边的司号员郑起是一位经验的战士,他见状赶紧冲过来,想要为连长包扎。连长却无力地摆摆手,用尽最后一点力气说到:“全连战士不多了……郑起,你率领大家继续战斗,不许撤退……”
郑起含着眼泪,哽咽道:“放心吧,连长!我一定带领其余同志们,战斗到最后一滴血!与阵地共存亡!”
此时的英军,发动了多次反击后,仍未能攻克志愿军,他们也深感疲惫,退回了阵地休息。
郑起便抓紧机会,清点人数,发现“钢七连”只剩下了13个人!郑起知道,这将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战斗,他作为全连的司号员——长期跟在连长身边的传达命令者,今天,此时此刻,将要接替连长的任务,为全连战斗到最后。
“听我命令!”司号员郑起扯起嗓子喊道,“13个人分成3个小队,机动穿插在掩体后面,采用游击战声东击西的方式,扰乱英军的视线,壮大我们的声势,为全团争取更多的时间!”
在郑起的率领下,“钢七连”仅剩的13名战士,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准备进行生命中最后一次战斗。
面对炮火猛烈的英国王牌部队,“钢七连”还有胜利的希望吗?难道他们只剩下全军覆没的结局?
司号员吹响号角拼死一搏,军号声吓退敌军纷纷溃散
此刻,时间已经接近中午,双方都僵持着。
太阳高高挂在天空,温度不断上升,坦克里的英军士兵也开始吃不消了。再加上从凌晨开始,就没能进食,他们的肚子饿得“咕咕”响,打起了退堂鼓。
“中国人半夜袭击我们,让我们损失了所有的牛肉罐头、还有面包!上尉,我们已经饿得不行了,头晕眼花。”英军士兵纷纷抱怨道。
其实,这支“王牌军队”从欧洲来到朝鲜战场后,就开始涣散起来。在欧洲,他们是为了保卫英国,而与德国人坚决斗争;但在东方,他们却是抱着“发财”的白日梦而来,不少英国兵在朝鲜抢夺老百姓的财物,挖走各种文物,想带回欧洲去发一笔横财,所以根本无心交战。
而中国士兵们,却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了守住祖国的战略缓冲地,所以他们不怕牺牲,长年累月只背着一袋炒面作战,饿了就往嘴里塞一口,喝着山间的泉水,咬紧牙关坚持下来。
正午时分,太阳高照,令人昏昏欲睡。英军长官试图再一次发动攻击,而士兵们却已是饿得头昏眼花,无心再战。
反观中国这边,尽管“钢七连”只剩下了13个人,可是战士们个个不怕牺牲,纷纷表示:
“我们哪怕用石头和木棍,也要挡住敌军!”
“和敌人拼刺刀也要守住阵地!”
“连长已经牺牲了,我们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英军再一次冲了过来,“钢七连”全体战士严阵以待,准备殊死一搏。
担任临时指挥的郑起,满眼含着泪水,他拿起了军号,用力地吹起了冲锋号,想最后一次再为战友们鼓劲!
“滴滴嗒嗒——嗒嗒滴滴……”伴随着嘹亮的号角声,这是发起总攻的命令!
13个战士们大声怒吼,向敌军发起了冲锋。他们知道,这将是最后一次冲锋了。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
拥有强大火力武器的英军,竟然开始撤退!他们听着这嘹亮的号角声,不明所以,眼里露出了惊恐的表情,先是四处张望,不确定声音到底从何而来;然后,他们陆续掉头逃跑,连坦克里的士兵也迅速钻出来,跟着一起跑了。
“快跑,这是中国人发起总攻的声音!他们的大部队马上就要来了!”英军惊恐地喊叫着,逃到公路上,争先恐后地爬上汽车。甚至有的汽车司机等不及了,提前开动,后面跟着十几名士兵还没上车,一路追赶一路咒骂。
眼前这种混乱而滑稽的景象,让“钢七连”的战士们也很困惑,司号员郑起更是看得目瞪口呆。片刻之后,他看了看自己手中的号角,才明白过来,原来是冲锋号吓跑了敌军。
就这样,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瞬间产生了!一声声军号,竟然吓跑了英军的一支王牌队伍!让敌人望风而逃!
在司号员郑起的率领下,“钢七连”仅存的13名战士,奇迹般地打跑了敌军。之后,整个347团迅速挺进,占领了一个个据点,打开了局面,为志愿军大部队争取到了先机。
事后,“一把军号吓退敌军一个团”的故事在志愿军队伍里流传开来,司号员郑起成了英雄人物,并且在1951年9月30日作为志愿军战斗英雄代表来到北京,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多年以后,当后人们向郑起询问这件英雄事迹时,他谦虚地表示:“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我只是一个临危受命者,为我们全连负起责任。为了牺牲的连长,为了牺牲的一百多个战友,我们‘钢七连’仅剩的13个人,凝聚在一起,爆发出了强大的精神意志力,才吓退了敌军。中国志愿军是不可战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