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长寿的锦衣卫指挥使,皇帝厌烦他后想整治他,却不敢让他死
锦衣卫是明朝特有的特务机构,是明朝皇帝手中最好用的政治及监察工具。锦衣卫号称
“天子亲军”
,由皇帝直辖,领导人叫指挥使,一般都是皇帝指派亲信臣子担任。因为锦衣卫的特殊属性,所以在明朝的文官集团眼里是十恶不赦的坏蛋机构,而锦衣卫指挥使也很少有能够善终的。
但在明英宗时期有一位
叫袁彬(1401年—1488年)
的锦衣卫指挥使,不但善终,还高寿,活了八十七岁,是有明以来担任锦衣卫最高领导职务中活的最长的。
袁彬最早仅仅只是是明英宗朱祁镇身边的一名锦衣校尉,土木堡之变时随明英宗一起被俘,在瓦剌的俘虏生涯中,他和明英宗患难相处,两人形影不离。袁彬多次帮助明英宗破坏瓦剌的阴谋诡计,对明英宗有救命之恩:
土木之变,也先拥帝北去,从官悉奔散,独彬随侍,不离左右。
也先之犯大同、宣府,逼京师,皆奉帝以行。上下山坂,涉溪涧,冒危险,彬拥护不少懈。
帝既入沙漠,所居止毳帐敝帏,旁列一车一马,以备转徙而已。彬周旋患难,未尝违忤。夜则与帝同寝,天寒甚,恒以胁温帝足。《明史·袁彬列传》
如果没有袁彬在身边陪伴,这位屈辱的皇帝估计在瓦剌很难熬得下去。明英宗被瓦剌放回明朝后马上被弟弟明代宗囚禁,袁彬做为明英宗的亲信自然不会被重用,护卫前任皇帝回归的他只被升任锦衣卫试百户。
袁彬在夺门之变后重新熬出头,明英宗复辟成功,重新当上了九五之尊,袁彬这个患难臣子自然也水涨船高,官职一涨再涨,还被明英宗委任为锦衣卫指挥使。
一般来说,锦衣卫指挥使是唯皇命是从,但袁彬在锦衣卫指挥使任上,却没有一心帮助皇帝铲除异己,他想做忠臣,不想做佞臣。但明英宗却需要锦衣卫没有底线的帮他做事,于是两人在思想上越走越远。
虽然袁彬后来帮助明英宗平定了
曹石兵变(夺门之变时的功臣曹吉祥和石亨发动的叛乱)
,可还是被明英宗贬掉锦衣卫指挥使的职务,对于皇帝来说,这个职位的担任者必须是忠仆。
卸任锦衣卫指挥使一般都没什么好下场,不过因为在瓦剌时两人有患难之交,明英宗也不好杀他,不过想要整治一番不怎么听话的袁彬的想法还是有的。
明英宗天顺五年,袁彬之后的继任锦衣卫指挥使门达为了打击袁彬在锦衣卫中的威望,且揣摩出皇帝开始有点不喜袁彬。于是诬告袁彬接受曹吉祥、石亨等叛党的贿赂,并马上成立专案组。
当门达就此案件向明英宗汇报时,想整治袁彬,但又怕世人说他薄待救命恩人的明英宗对此事表态说:
"任汝往治,但以活袁彬还我。"《明史·袁彬列传》
门达心领神会,在监狱中对六十多岁的袁彬施以酷刑,把他打了个半死,袁彬在狱中多次受刑昏迷。不过明英宗终究不敢杀死袁彬,虽然下旨判处袁彬死刑,但允许他用钱财抵消罪名,并贬斥袁彬到南京闲置。
等到明英宗朱祁镇死后,明宪宗朱见深继位,门达的好日子到头了,被论罪流放。而年已花甲的袁彬被明宪宗再次起用为锦衣卫指挥使,连续两朝担任锦衣卫指挥使在整个明朝历史上也是罕有的。
袁彬一直活到明英宗的孙子明孝宗时期才逝世,官职最高时至光禄大夫、上柱国、左军都督。不但活得长,而且是少有的在文官集团中名声都不错的锦衣卫指挥使。
当然,锦衣卫指挥使这个皇权手中最好用的监察头目如果有好名声其实是违背皇帝意愿的,所以明英宗不得不连救命恩人都要整治、下放。史载:
彬任职久,行事安静。《明史·袁彬列传》
明宪宗和明孝宗时期是少有的皇帝和文官集团相处较和谐的时期,袁彬这种不往死得罪文官集团,又不爱搞事的锦衣卫指挥使自然就会有好评。
备注:本文由种花家孤寡老人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