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被后人称为“乱世奸雄”,他真的如此不堪?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曹操似乎就和奸诈、阴险、卑鄙这些词挂上了钩,就连京剧里的曹操也是白脸——代表着小人的形象。似乎一提起曹操,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只有唾弃、鄙夷。同为三国政权首领之一的曹操,口碑为何就比同等地位的孙权,尤其是刘备,差了这么多呢?曹操真的那样不堪吗?我认为并不是,理由如下。
文学成就
大部分人对三国历史应该是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所了解到的,随后翻拍的许多影视作品中也都是根据原著内容来树立人物形象。久而久之,三国中的历史人物的形象在我们大家的心目中便成为了某种定式,例如,提到诸葛亮,我们第一反应就是足智多谋、多智近妖、是智慧的化身;
提起刘备,第一反应就是心地善良、心慈手软、重兄弟情义,是仁义的化身;提到关羽,便是智勇双全、重情重义、忠心耿耿,是忠义的代表……
因此,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曹操便成了人尽皆知的“奸雄”。然而事实却并不像人们从《三国演义》中看到的那样。事实上,曹操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不仅仅是人们所知道的魏国奠基者,曹魏集团的统领,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
据王沈的《魏志》记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由此可见曹操对读书的热爱与重视,他也的确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等都是传世名句,管中窥豹,曹操的文学成就比我们想象中的只高不低。
他的乐府诗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其中他的《短歌行》、《观沧海》等还被收录入教材之中。后世公认,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与建安七子在诗、词、赋上的贡献,让他们成为了那个时期的文学成就的代表,而其中又以曹操的贡献居多。
政治地位及军事才能
曹操在年轻时就被认为“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汉室将亡,能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曹操也的确不负众望,年仅16岁就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不久又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
在此期间,因为他的不畏强权,甚至还处死了皇帝心腹的叔父。因此,在当地权贵及皇帝的暗中授意下,曹操被降为顿丘令。随后多年在官场上的沉沉浮浮,以及多次的谏言无果,令曹操对东汉政权彻底死心,知道自己如果仅仅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小官,根本不会带来多少影响。
随后的曹操在官场上可谓是一步青云,一路从典军校尉做到了司空、车骑将军,仅仅只用了8年时间。之后,曹操更是官至丞相,真正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哪怕当时及以后有无数人质疑他这个丞相之位来的并不正当,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曹操担任丞相一职期间,的确是做到了身为人臣应当做到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