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牌军”川军,为什么那么出名?为你解析历史上的川军!
大砍刀,斗笠帽,简陋的步枪,短裤,草鞋……这是川军最典型的形象,这样一支装备简陋的队伍,却在「四川王」刘湘的带领下,参与了抗战中所有的正面战场战役,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说川军,必须说刘湘这个人的历史经历。
用刘湘自己的话来总结,自己 49 岁之前的经历是四个字:「不甚光彩。」
1888 年出生的刘湘,20 岁时考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立志从戎。
在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中,刘湘一直都是站在袁世凯这一边的,并且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在 1917 年,刘湘 29 岁的时候,就已经被北洋政府授予陆军中将军衔。
从 1918 年到 1933 年的 15 年,是刘湘在四川沉浮的 15 年。
在这 15 年里,刘湘先后和熊克武、刘存厚、杨森、刘文辉等一大批四川的大小军阀恶斗,几进几出,掌权又下野,下野又复出,连年征战,终于掌握了四川的军政大权,成为公认的「四川王」。
好不容易坐稳了位置,刘湘又开始面临另一个难题:蒋介石下令要他「剿共」。于是,从 1933 年到 1937 年的这 4 年,刘湘又开始与共产党军队作战。
作为「川人治川」的积极拥护者,刘湘一方面严格制止蒋介石的中央军入川,另一方面,又希望给自己留条后路,和共产党的军队一边打一边沟通,可谓是费尽了心机。
总而言之,从 1918 年到 1937 年这 19 年里,川军给全国都留下了一个「差评」的印象:派系林立,频繁内战。连刘湘自己都承认:「一直是自己人打自己人。」
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了 1937 年 7 月 7 日。
卢沟桥一声枪响,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三天后,刘湘就做出了一个让人有些意外的举动:致电蒋介石,请缨抗战。
当时全国那么多大小军阀,刘湘是第一个致电蒋介石要求抗战的人。
7 月 14 日,刘湘通电全国,称「日军侵略非一省一部之问题,主张全国总动员,拼与一绝」。8 月 7 日,刘湘飞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
在那场会议上,主战派与主和派都有,蒋介石说,你们表决吧——表决不是举手,而是要起立。蒋介石说,同意和日本人打的,站起来。「呼」的一声,刘湘带头就站了起来。
刘湘做出承诺:「四川愿意出 30 万军队,500 万壮丁,供给粮食若干万石……四川所有人力财力,均可贡献于国家。」
他当时给出的理由很简单:「我们的民族要亡国灭种了!我们整个中国的人都要说日语了!川军要为民族、为国家尽忠!」
刘湘说到做到,回到四川,就开始总动员。
虽然刘湘是「四川王」,但四川军队内部派系林立,绝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很多军长和师长根本就不愿意出川。刘湘想尽一切办法,甚至亲自在报纸上发文,号召四川军民「誓复国仇」,要用日本人的血,洗刷川军内战的耻辱。
远离烽火第一线的四川,迸发出了巨大的抗日激情。
1937 年 9 月 5 日,成都少城公园内人山人海。刘湘发表讲话:「四川人一直有吃苦耐劳的、反侵略的光荣传统,我们现在就要发挥这个传统,派到前线去参加抗战,我作为一个川军统帅,我一定不要辜负四川父老的希望,上前线英勇杀敌,就是从尸山火海中爬出来,也要把日军赶出中国去!」
随后,川军的主要将领邓锡侯、唐式遵等都发表了讲话。唐式遵因为常年打内战,被四川人骂为「唐瘟猪」,但那天他推开了话筒,直接念了一首诗:「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
诗念完,场下很多当初骂他「瘟猪」的老百姓都流下了眼泪,数万人掌声如雷。
那一天的数万人里,有不少是妻子送丈夫或父母送儿子去参军,其中有不少人直接写好了遗书。
著名的川军死字旗,是一名父亲在儿子上前线之前送给他的,具体故事可百度。死字旗现在藏于建川博物馆
抗战八年,日军未能踏进四川,而作为后方的四川人,却提供了五分之一的兵源和一半的粮草。
抗战开始,在四川窝里斗了几十年的大小军阀,纷纷停止内战,带着自己手下那群粗野、蛮横、一手快枪一手烟枪的丘八,参加各种会战。
这群让正规军瞧不起的老兵痞们,面对鬼子,死战不退,战死不降,去时数千,返乡往往不过数百,甚至伤亡殆尽。
在四川,在他们的家乡,多年不堪其扰的百姓,为他们满城披麻戴孝。
他们装备很差,他们素养不高,但他们是每一个将军梦寐以求的士兵。
这就是川军。
川军装备老旧,极度缺乏重武器,后勤补给混乱,士兵训练差,军官指挥素养极差,军纪也并不严明,这是一支标准的叫花子式的地方军阀武装,战斗力绝称不上强。但是,他们凭着一腔血勇,在抗日战争中各个战场上死死的坚守阵地,和日本龟儿子们干到死!他们扛起了一个民族的脊梁!不愧为军人!
川人用鲜血保家卫国,悲壮之情无以言表,穿着破烂的草鞋,在装备极差下,川军们打出了国威军威。
抗战期间出兵最多的三个省分别是四川,河南,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