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二年,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苗刘之乱”
靖康二年,金国南侵北宋,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赵构,即后来的宋高宗,在应天府登基,开启了南宋的时代。新朝的建立并未带来和平。金国的威胁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迫使宋高宗采取了一系列争议性的决策。他重用黄潜善、汪伯彦等投降派,排挤主战派,选择了“巡幸东南”,这一决定被后世广泛批评。东京留守宗泽力主抗金,但未能改变高宗的避战政策,宗泽的北伐壮志被黄、汪二人的谗言所打压。
高宗的南逃,使得金兵得以长驱直入,攻陷河北州郡,使得南宋王朝岌岌可危。在扬州,宋高宗赵构似乎忘记了国耻,沉溺于个人的享乐之中,直到金兵逼近扬州城下,他才如梦初醒,仓皇逃离。黄潜善、汪伯彦等奸臣当道,以及他们忠良的排挤,进一步削弱了南宋的抗金力量。王彦的愤而辞官,司农卿黄锷的遇害,都反映了南宋初期政治的腐败与混乱。最终,高宗在王渊的建议下,决定南下杭州,这一决定虽然暂时保证了他的安全,但也使得南宋失去了北方的屏障。
在逃亡的路上,高宗终于体会到了流亡皇帝的辛酸,但这一切,似乎来得太迟。南宋的建立,本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始,却因为朝廷腐败与失策,演变成了一场悲剧。南宋初年,高宗赵构的统治时期,政治动荡不安,宫廷内外充满了阴谋与权力斗争。在逃离扬州之后,高宗在杭州的归德寺中,误将钱塘江的夜潮声当作敌军来袭,这一误会凸显了他内心的恐慌与不安。在杭州,高宗的统治依然不稳固。枢密院事王渊因平定杭州守军哗变而得到重用,但他利用职权大肆搜刮民财,引起了将领们的不满。苗傅和刘正彦等将领,因功未得到应有的赏赐,对王渊的升迁感到愤慨。他们与宦官康履的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一场宫廷政变。政变中,苗傅和刘正彦率领叛军冲入行宫,要求高宗惩处宦官康履和王渊。
高宗迫于压力,不得不答应他们的要求,康履被斩首示众。在政变之后,高宗面临更大的挑战。苗傅和刘正彦要求高宗退位,让位给太子赵旉。高宗在压力下,不得不考虑退位,但在隆佑太后的劝说下,最终决定暂时禅位,等待时机恢复皇位。这一系列事件,不仅揭示了南宋初期政治的混乱,也反映了高宗赵构在位期间的无力与无奈。南宋的建立,本是一个新朝的开始,却因为高宗的懦弱与失策,以及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使得这个朝代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波折。南宋初年的政治动荡,在苗傅和刘正彦的政变之后达到了高潮。高宗赵构在压力下禅位,由皇子赵旉即位,改元“明受”。
然而,这场政变并未能稳定局势,反而激起了更多的不满和反抗。抗金名将张浚以及"中兴四将”之一的张俊等忠臣在得知朝廷变故后,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召集守臣,商议对策,并决定起兵勤王,恢复高宗的皇位。韩世忠的加入,更是增加了勤王军的力量。他们讨伐苗、刘,坚请高宗复位。在嘉兴,韩世忠按兵不动,积极备战,而苗傅则拘禁了韩世忠的妻子梁红玉作为人质,试图阻止勤王军的行动。然而,梁红玉在孟太后的密旨下,秘密前往嘉兴,与韩世忠会合,消除了韩世忠的后顾之忧。苗傅和刘正彦在尚书右仆射朱胜非的建议下,接受招安,迎回高宗复位。高宗复位后,苗、刘二人虽然表面上表示忠诚,但张浚和宰相吕颐浩等忠臣仍然担心他们可能会再次作乱,决定继续进军杭州。
勤王大军在张浚和吕颐浩的率领下,从嘉兴挺进至临平附近,与苗翊、马柔吉率领的守军展开激战。韩世忠和张俊、刘光世等将领奋勇作战,最终突破了守军的防线,为高宗复位扫清了道路。这一系列的事件,不仅展示了南宋初期政治的混乱,也反映了忠臣义士的忠诚与勇气。他们的行动,最终帮助高宗赵构重新稳定了皇位,为南宋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韩世忠的忠勇与决断在这场勤王之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身先士卒,激励士兵奋勇作战,最终攻入杭州城,擒获了叛臣中军统制吴湛,并追捕了苗傅、刘正彦等人,为高宗复位立下了汗马功劳。高宗对韩世忠的忠诚和勇猛深感欣慰,亲自题写“忠勇”二字,以表彰他的功绩。
朱胜非因未能防止苗刘之变而受到弹劾,最终去职。高宗在朱胜非离任前召见了他,询问谁可继任宰相。朱胜非推荐了吕颐浩和张浚,最终昌颐浩被任命为右相,高宗的北上建康,预示着南宋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