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攸之:汉末三国历史人物
历史上,很多英雄事迹一直流传至今为人们所歌颂;而有些小人物,却只在史书上留下寥寥数语,例如:羊斟,夏无且,戏志才,傅士仁……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小人物,才丰富了历史,使得历史不仅仅局限于大人物之间的角逐。
就笔者今天要讲的郭攸之来说,显然属于这一类角色。
郭攸之
人物介绍
首先我们先对郭攸之其人进行介绍:
郭攸之,字演长,南阳人(今河南南阳)。为人和顺,以器识才学知名于时。建兴二年(224)任黄门侍郎,后迁侍中。费祎、董允为侍中和侍郎,共被刘备、诸葛亮所赏识,后服侍蜀国后主刘禅。
诸葛亮
诸葛亮在前后两篇出师表中提及了小人物若干,后出师表中有“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七位,而前出师表中貌似只有郭攸之一人。
尽管如此,但他到底还是诸葛亮点名夸奖的良臣。而且还有一点,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当出师表中连续列出人名时(或列出官名指代人名时),“郭攸之”总是最先被列出。
整篇出师表,提及到了人名却未提及“郭攸之”的地方,就只有第4自然段写“营中之事”介绍将军向宠的时候了。除了此处以外,只要列出人名,就一定有“郭攸之”的出现。郭攸之是出师表中所有被提及人物当中,被提及次数最多的两个人物之一(另一个是费祎,两者出现次数同为最多)。
诸葛亮
这个小人物究竟有何德何能,得到诸葛亮的如此赏识呢?请接着往下看。
在分析历史人物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忽略人物的出生地。出生地看似不起眼,但常常会作为研究历史人物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比生卒年更为重要,更何况郭攸之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人物呢?
郭攸之是荆州南阳人。汉末三国的南阳人士有很多,有名士、重臣、才子、官员、武将等不同身份,当然其中的知名人物也有不少。据说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就曾躬耕于南阳,会不会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诸葛亮认识并赏识郭攸之的呢?既然和南阳人士同属一个集体,那么我猜想郭攸之肯定不会差到哪去。
再者,就是仕途简历了。在蜀汉建兴二年(公元224年),郭攸之担任黄门侍郎,一种跟随在皇帝左右、参议政事的官员,官秩六百石。而到了建兴三年(公元225年),郭攸之已经成为侍中,官秩两千石。侍中是天子近臣,由此可见,其出众的才能是值得肯定的,不然这种官职也不能让他担任。
虽然留下的记载很少且人物事迹已不可考,但性格、能力、品德等这些信息或特点,还是可以通过某些方式获取,即史籍记载和人物评价。
诸葛亮
建兴三年为侍中,深得诸葛亮信爱。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将北伐,虑刘禅富于春秋,朱紫难别,以攸之秉心公亮,欲任以宫省之事,上疏中极力推荐,使能为刘禅“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称郭攸之及费祎、董允“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还称其为“贞良死节之臣”。
人物评价
诸葛亮《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张方《楚国先贤传》:攸之,南阳人,以器业知名于时。
陈寿《三国志·蜀书·董允传》:攸之性素和顺,备员而已。
廖立:中郎郭演长,从人者耳,不足与经大事,而作侍中。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人,为不然也。王连流俗,苟作掊克,使百姓疲弊。
常璩《华阳国志》:而江夏费祎、南郡董允、郭攸之始为侍郎,赞扬日月。
说白了,郭攸之纯属一个“好好先生”的形象。人品好,性格和顺,志虑忠纯。但在政治上的贡献不如费祎、蒋琬、董允那样突出,因此陈寿的《三国志》没有专门为其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