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韩国历史介绍 韩国国君世袭列表
韩国,出自春秋时晋国六大夫之一,战国七雄之一,姬姓。
国姓:姬姓韩氏
爵位:侯爵,前315年称王
国都: 1. 阳翟 (河南禹州) 2. 新郑 (河南新郑)
始封此国者:周威烈王
兴亡年代:前403年 至 前230年
灭亡原因:被秦国所灭
春秋时期,晋昭侯封其叔叔姬成师于曲沃,姬成师的儿子姬庄伯又封弟弟姬万于韩原(今山西稷山),以封地为姓,称韩武子。
公元前589年,韩武子之孙韩献子辅佐晋景公打败齐国,被封为大夫,为晋国六大夫之首。
公元前453年,晋国被韩、魏、赵三家大夫瓜分。
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景侯为诸侯,韩景侯建都于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掉郑国,迁都至新郑(今河南新郑)。
韩国强盛时,其疆域有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省中部,但其所处位置东有魏国,南有楚国,西有秦国,北有赵国,强国环伺,势力一直不能发展。
公元前355年,韩昭侯用申不害为相,实行政治改革,国势有所发展。
战国中后期,秦国向东扩张,对韩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公元前335~前301年之间,秦国先后攻取了韩国的宜阳、鄢、石章、武遂、穰等地。但韩国也不示弱,在公元前296年,韩国与齐、魏三国联军攻入秦国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迫使秦国归还了河外及武遂等地,但不久,诸地又被秦国侵占。以后,秦国日益强大,不断进攻韩国,韩军屡败。
公元前230年,秦国派内使滕攻破韩国都城,掳韩王姬安,在韩国故地设立颖川郡,韩国灭亡。
韩国自韩虔于公元前403年开国,至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所灭,共历十一君,一百七十四年。
韩是古国名,东周战国七雄之一,后世
历史
学家将韩、魏、赵、秦、楚、燕与齐合称战国七雄。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中国古代史中,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中原地区晋三分为韩、赵、魏三家。约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商后的西周时期,周朝实行分封制,大封诸侯。周成王时,周公旦摄政,平息了商纣王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乱。周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于唐,号唐叔,国在燕国之西,即今山西河津县东北。因在晋水,后改成晋,韩国的先人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今山西河津县东北)。春秋末年,韩贞子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开国君主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杀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三国与秦、楚、燕、齐合称战国七雄。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省郑州)。
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使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战国诸侯国,于前230年灭亡。
韩国最著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是韩国贵族,其思想却为秦国所用。
详细资料
起源
韩国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杀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合称为三晋。
强盛
韩国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敌。幸而韩国以其著名的兵器--弩,为各国所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前375年,韩便曾以其厉兵灭了中原传统古国郑国。而韩国国势最强要数韩昭侯在位之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国成小康之治。
衰微
由于地处黄河中游地区,韩国东部和北部都被魏国包围、西有秦国、南有楚国、以及有当时已很薄弱的东周(洛阳),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在七国之中最小,屡遭列强欺凌。早年已经为魏齐之间的争霸资本,于前341年的马陵之战是围魏救韩的结果。秦楚争霸时,秦又要挟韩魏共同伐楚。战国末期,韩国成了秦国和齐国之间战争的缓冲地,苟延残存;前265年,秦国大举进攻上党,上党不愿被秦占有,改降于赵,引发了长平之战。两场决定霸主局势之战都由韩国而起,充分体验到韩国被列强围欺鱼肉的困境。最终于前230年,韩国军队在屡战屡败下,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战国七雄之一。
大事记
前403年:周命晋大夫韩虔、魏斯、赵籍为诸侯。
前400年:韩联同魏赵伐楚,至桑丘。郑围韩阳翟。
前394年:韩救鲁于齐。
前391年:秦伐韩宜阳,取六邑。
前385年:韩伐郑,取阳城;伐宋,执宋公。
前380年:齐伐燕,取桑丘。韩联同魏、赵伐齐,至桑丘。
前378年:韩联同魏、赵伐齐,至灵丘。
前376年:韩联同魏、赵三家废晋静公,分其地。
前375年:韩灭郑,徒都新郑。
前366年:秦败韩师、魏师于洛阳。
前362年:魏败韩师、赵师于浍。
前358年:秦败韩师于西山。
前353年:韩伐东周,取陵观、廪丘。
前351年:韩昭侯以申不害为相。
前341年:韩被魏伐。齐救韩,马陵之战。
前337年:韩申不害卒。
前335年:秦伐韩,拔宜阳。
前333年:合从。
前323年:韩、燕皆称王。
前318年:楚、赵、魏、韩、燕同伐秦,攻函谷关。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
前317年:秦败韩师于脩鱼,斩首八万级,虏其将麿、申差于观泽。
前316年:侵秦,败北。
前314年:被秦败于岸门,韩太子仓入质于秦以和。
前312年:秦、韩、魏南袭楚,至邓。
前308年-307年:秦将甘茂破韩国宜阳,斩首六万。
前306年:秦以武遂复归之韩。楚王与齐、韩合从。
前303年:秦复取韩武遂。齐、韩、魏以楚负其从亲,合兵伐楚,秦救楚,三国引兵去。
前301年:秦会韩、魏、齐兵伐楚,败楚。
前296年:齐、韩、魏、赵、宋同击秦,至盐氏而还。
前293年:韩、魏伐秦。秦白起击败魏师、韩师,斩首二十四万级,拔五城。
前291年:秦伐韩,拔宛。
前290年:韩入武遂地二百里于秦。
前286年:秦败韩师于夏山。
前284年:乐毅领燕、秦、魏、韩、赵联合伐齐。
前275年:秦相国穰侯伐魏。韩暴鸢救魏,穰侯大破之,斩首四万。
前273年:魏赵联合伐韩华阳。秦救韩,杀魏赵兵十四万。秦王欲令韩、魏与秦一起伐楚,未行。
前265年:齐赵联合伐韩,取注人。
前264年:秦伐韩,拔九城,斩首五万。
前263年:秦武安君伐韩,取南阳;攻太行道,绝之。
前262年:秦伐韩,拔野王。上党路绝,韩献上党与赵。
前256年:秦伐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
前254年:韩王入朝于秦。
前249年:秦伐韩,取成皋、荥阳,成为秦国的三川郡。
前246年:韩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
前244年:蒙骜伐韩,取十二城。
前241年:楚、赵、魏、韩、卫合从以伐秦,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取寿陵。至函谷,秦师出,五国之师皆败走。
前233年:韩王向秦纳地效玺,请为藩臣,使韩非聘秦。
前231年:韩向秦献南阳地。
前230年:秦灭韩,虏韩王安,以其地置颖川郡。韩亡。
楚汉争霸时期,韩国曾复国,后被灭。
韩国王陵
韩国后期王陵在今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周围,尚未正式发掘。
韩国早期王室墓葬在今山西省长治市北城墙外的分水岭高地上。1954~1972年先后发掘出大、中、小型墓葬三十多座,据考证分别属于春秋晚期和战国早、中、晚期,大型墓多集中在墓群西部较高处。
韩国世系简表
春秋时期
姬 万:姬庄伯之子,生卒年待考,韩武子,葬地待考
韩 厥:韩武子之孙,生卒年待考,韩献子,葬地待考
韩 起:韩厥之子,生卒年待考,韩宣子,葬地待考
韩□□:韩起之子,生卒年待考,韩贞子,葬地待考
韩□□:韩贞子之子,生卒年待考,韩简子,葬地待考
战国时期
韩□□:韩简子之子,生卒年待考,韩庄子,葬地待考
韩□□:韩庄子之子,生卒年待考,韩康子,葬地待考
韩启章:韩康子之子,公元前424~前404年,韩武子,葬地待考
韩 虔:韩启章之子,公元前403~前400年,韩景侯,葬地待考
韩 取:韩虔之子,公元前399~前387年,韩烈侯,葬地待考
韩□□:韩取之子,公元前386~前377年,韩文侯,葬地待考
韩□□:韩文侯之子,公元前376~前375年,韩哀侯,葬于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
韩若山:韩哀侯之子,公元前374~前363年,韩懿侯,葬于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
韩□□:韩若山之子,公元前362~前333年,韩昭侯,葬于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
韩□□:韩昭侯之子,公元前332~前312年,韩宣惠王,葬于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
韩 仓:韩宣惠王子,公元前311~前296年,韩襄王,葬于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
韩 咎:韩仓之子,公元前295~前273年,韩厘王,葬于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
韩虮虱:韩咎之子,公元前272~前239年,韩桓惠王,葬于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
韩 安:韩桓惠王子,公元前238~前230年,韩王,葬地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