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之楚国历史简介 BC683-BC223
姓:芈||氏:熊
先秦芈姓(芈本作幁)周朝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亦称荆。芈姓是所谓“回禄八姓”之一,鼻祖为季连。季连的后世后代鬻熊为
周文王
师。古书记载,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为氏,但据出土战国晚期楚国铜器铭文,楚君名号皆以酓为氏。鬻熊曾孙熊绎僻处荆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带),行进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从此立为国家。
进入春秋后,楚国国力强盛,与晋国长时间争霸。。春秋晚期,楚长时间堕入公族内争,风头逐渐被接近的吴国抢去。
公元前506年,吴败楚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五战及郢,攻入楚都。昭王逃入随,使申包胥请救于秦。次年,秦、楚败吴于稷(今河南桐柏),吴引兵去。昭王灭唐(在今湖北随州),还归郢,迁都鄀(今湖北宜城东南)。昭王复国后,又灭顿(在今河南商水)、胡(在今安徽阜阳)等小国。昭王卒,子惠王立。公元前481年,平王
太子
建之子胜,为白公,袭杀令尹子西和司马子期于朝,劫惠王。叶令郎高出动军队,平定白公之乱,再度灭陈。
战国早期,楚惠王再度灭蔡,占据淮水流域;公元前431年,简王北上灭莒(在今山东莒县)。简王卒,声王立,立仅六年,“盗”杀声王。楚悼王立。时三晋强盛,楚国屡次与晋军交兵,然今非昔比。三晋屡次大北楚军,楚国黄河以南大片土地被三晋所占,楚军一胜难求。后悼王委任魏将吴起
变法
,南收扬越,占据洞庭、苍梧,楚国稍见起色。
战国中期,楚威王败越。楚怀王时,楚与齐纵亲。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等国合纵攻秦,以楚怀王为纵长,不堪而归。秦使张仪入楚,挑拨齐、楚,许与商(今陕西商县)、於(今河南西峡一带)之地六百里,已而背信不与,楚因伐秦。公元前312年,奏败楚于丹阳(今河南西峡一带),取楚汉中。楚反扑,秦又败楚于蓝田(今陕西蓝田)。楚服秦,但仍与齐、韩合纵。
战国晚期,楚背齐合秦。公元前301年,齐联合韩、魏攻楚,大北楚军于垂沙。次年,秦亦攻楚,取襄城。又次年,楚怀王入秦被执,后三年死于秦,楚从此一蹶不振。顷襄王时,秦持续攻楚。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拔郢,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顷襄王卒,考烈王立,以黄歇(封为春申君)为相。公元前257年,黄歇与魏
信陵君
救赵败秦。次年,楚灭鲁。公元前253年,楚迁都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公元前241年,楚迁都寿春(亦称郢,今安徽寿县西南)。考烈王卒,李园杀黄歇,立幽王。幽王卒,同母弟犹代立为哀王。哀王立仅二月余,为庶兄负刍之徒袭杀,负刍立为王。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蒙武破楚,虏王负刍,楚国消亡。
楚国是中国
历史
上周朝时期南方的一个诸侯国。楚人是华夏族(汉族别称)南迁的一支,最初根据地在河南新郑。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他们的一支在上古民族冲突的旋涡中及商王朝的驱逐下,逐渐南迁。《楚居》记载楚人大致迁徙路线是从河南新郑出发,向豫西南和陕东南方向迁徙,于
西周
初年到达丹水和淅水交汇处(丹淅流域)。之后继续南下到达荆山附近的丘陵平原结合部。即:河南新郑——桐柏山——丹阳——湖北荆山。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因子,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楚文化,形成了一套具有一定自身特色的文化。楚国在江汉地区发展强大,国君为芈姓熊氏。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贵州、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的部分地方。楚人在丹淅流域频繁活动,在这里留下了众多的遗址和遗物。
商朝末年,楚人首领鬻熊协助周文王姬昌起兵灭商,成为功臣。前1042年,周成王封鬻熊曾孙熊绎为子爵,楚始建国。楚熊渠时期,西征庸国,东攻扬越。春秋前期,楚大举进攻蛮人,史称楚武王“大启群蛮”。楚文王时期,灭邓国、绞国、权国、罗国、申国等国。
公元前306年,灭越国。
公元前224年,
秦国
名将王翦率领60万秦军南下攻楚,楚国溃败。公元前223年,楚国被
秦国
所灭。
至楚国灭亡后几百年间,楚国这个称谓断断续续被多个政权与藩王沿袭保存了下来。
五代
十国时期的楚国史称南楚或马楚。
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后在商朝的驱逐下被迫南迁。大致迁徙路线是:新郑——桐柏山——丹阳——湖北荆山。楚国在江汉地区发展强大。辖地为湖北,还有湖南、河南、重庆、安徽、江苏、江西的部分地方。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颛顼帝后第五代吴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与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即今河南新郑一带。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幼子曰季连,芈姓,是楚之先祖。由于中原部落或部落集团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季连后裔大约在夏代或商代前期被迫南迁。季连举族南徙后又从蛮俗,故而后来的华夏族视之为“楚蛮”、“蛮荆”。季连之后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其曾孙熊绎,当周成王时,封为楚子(意为楚地的子爵)。据《世本》《古今姓氏书辩证》及《元和姓纂》等所载,黄帝的子孙在商末有个叫鬻熊的,很有学问,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其子事文王,早以卒。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成熊姓。周成王分封先王功臣时,封熊绎于楚蛮之地,建都于丹阳。建立了楚国。在春秋前期,楚大举进攻蛮人,史称楚武王“大启群蛮”。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一度强大起来,一路南征,灭掉了随国(今湖北随州),迫使随侯投降。熊通因此在前704年自称为王(后諡武)。被楚国消灭的小国还有古麋国(湖北十堰、房州一带)、卢国、罗国(湖北襄阳、荆门一带),一路向南征伐江汉地区等大小诸侯国,成为南方的霸主。公元前223年,楚灭于秦。
西汉
史家
司马迁
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西周初期楚人领袖熊绎:“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此一论述认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后裔从北方迁徙至“丹阳”。这是楚人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认。楚人在丹淅流域频繁的活动,给这里留下了众多的遗址和遗物。
楚人出自黄帝(或以黄帝为先祖的部落集团),这在我国
古代
重要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记载。
《史记·楚世家》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
《史记·五帝本纪》又说: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世本》《大戴礼》亦为此说。 颛顼
楚国诗人屈原在其《离骚》中一开始就自称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通史,司马迁博览群书,广采传说,对楚人先祖之考证,应该是可信的。
屈原是楚宗族后裔,对祖先的认定,应该是郑重的,他本人对自己出自颛顼之后,更是充满了自豪之情。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大体处于由氏族制向阶级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生产的扩大与发展,原来狭小的民族组织必须被突破。
楚王同宗贵族屈原,在《离骚》中明白地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
《史记·楚世家》中楚灵王也说过:“昔我皇祖伯父昆吾。”高阳是黄帝孙,昆吾为夏伯,楚王室的族源为华夏族,当是有史籍为证的。
世系
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昌意—颛顼—称—老童(又名卷章)—吴回(祝融)—陆终—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季姓、熊姓、芈姓、屈姓、景姓、昭姓始祖、楚国始祖):
①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子)—颛顼—称—老童(又名卷章)—吴回(祝融)—陆终—季连—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熊丽(鬻熊长子)—熊狂—熊绎(熊狂长子)—熊艾。
②吴回(祝融)—陆终—季连—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熊丽(鬻熊长子)—熊狂—屈紃(熊狂次子)
③吴回(祝融)—陆终—季连—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端木侸(鬻熊次子,史称侸叔)—端木典(端木姓得姓始祖)
3都城编辑楚国都城为丹阳、郢、陈、寿春,其中楚国鼎盛时期的400余年,国都位于郢(今湖北荆州)。
《楚居》记载,武王从“宵”迁都到“免”后,“众不容于免,乃溃疆浧之波而宇人焉,抵今曰郢。”这句话的大意为,“免”人口发展很快,城区不能容纳,武王就在“免”附近的的“疆浧”填湖来扩展城区居住地。“疆浧”原来有水,所以字从水作“浧”;填湖后成为陆地,就从“阝”,写作“郢”,故为楚国核心都城。
1、丹阳:楚国最早是在周成王时期,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今湖北荆山一带),从此立为国家。 楚国早期的都城丹阳
2、郢都:楚文王(一说楚武王)自丹阳迁于此,在湖北省荆州西北。
3、鄀都:公元前506年,因为和吴国的战争,楚昭王自郢迁于此,在今湖北省宜城东南,何时迁回郢不知。
4、鄢都:楚惠王曾居于此,在今湖北省宜城,何时迁回郢不知。
5、陈都: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拔郢,楚顷襄王二十年自郢迁于此,在今河南淮阳。
6、巨阳:公元前253年,楚考烈王十年迁于此,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北。
7、寿春(亦称郢):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迁于此,在今安徽省寿县。
故楚七都:丹阳(从初期至武王)、郢都(文王至昭王)、鄀都(昭王)、鄢都(惠王)、江陵(昭王至顷襄王)、陈(顷襄王)、寿春(考烈王至负刍)。 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