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大屠杀背后的问题:那个地方没有死刑... | 时事焦点
专栏 | 时事焦点
以独特的视角跟踪、分析全球的热点新闻。铁血军事,一个专注于时事热点、军事历史的平台,有料,还有趣!
上周新西兰枪手直播杀人事件在网络上闹得的是沸沸扬扬,不了解的可以看看我之前的文章《新西兰枪手直播杀人》。因为此事,最近新西兰总理还提出了禁枪令。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可不是关于这个,而是关于新西兰的犯罪成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呵,看完老哥们就知道了……
在新西兰杀害49人的枪手,自称受挪威大屠杀的枪手布雷维克所启发。
杀人狂魔都成偶像了,为什么呢?
或许是西方的杀人犯,过得比普通人还滋润吧……
▲ 挪威杀人狂的监狱!
杀害77人,政府赔他26万
2011年7月挪威首都,一名身着警服的男子向一群夏令营的学生招手,让他们朝着自己这边走。
当这群青少年走近了之后,杀人魔王布雷维克举枪乱扫,短短十几分钟,就杀害 77 人,伤 80 多人……
挪威没有死刑,最后仅仅判了 21 年有期徒刑。
入狱后被隔离安排在一个10平米的套房,房间里有起居室,书房,健身器械,电视,不联网的电脑和游戏机……
被他杀害的青少年们住的寝室都没这豪华。
▲ 一名受害者的葬礼
更奇葩的是,入狱不到3个月,这人渣就控诉监狱的手铐不舒服,咖啡不热,牛排煎老了,房间装潢差……
甚至因不满监狱提供的游戏机更新慢而绝食抗议(监狱最后给他升级了)。
即使监狱天天把他当爷爷供着,他还是起诉了,说受到监狱方面“非人道对待”。
一贯讲究人权的法庭最后判挪威政府向布雷维克赔偿33万挪威克朗(约26万人民币)。
布雷维克后来申请读大学,被奥斯陆大学录取。因为他不能出狱,所以大学老师还得来到牢房里给这他单独授课。
挪威的圣母们怎么想我们不知道,但是这个杀人狂在庭审中倒是笑得挺开心。
▲ 庭审中的布雷维克
做人老实本分,吃穿住都靠努力工作赚钱买,而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渣滓们,被抓到以后还能在监狱里住国家的、吃国家的、用国家的。
或许正是看到布雷维克过的神仙日子,新西兰枪手才会对手无寸铁的平民展开不计后果的血腥大屠杀,要知道新西兰同样没有死刑!
在中国,有人为杀人犯开脱
一则死刑犯的感人视频
17年,有一段视频在互联网上流传甚广。
讲的是某地一个即将被执行死刑的中年男子与家人见最后一面,镜头对准了他对老娘下跪叩头、与自己女儿诀别,整个画面弄得比古代卖儿救母还要悲情。
而视频对该男子身犯何罪却只字不提,完全像是一个被冤枉的惨案似的。
随后,引得某些网络大V争相转发,还在文字中加入不少煽情的词句,渲染人世间生离死别的痛苦与无奈,而最后只简单一句话带过他犯的罪,是因为在KTV与人打架后一车把人撞死。
果不其然,网络上就开始兴起一场针“死刑是否废除”的大讨论,舆论逐渐被某些媒体带偏。
然而,事件的真相是怎样的呢?
李士源是一名普通司机,平时开一辆大吉普。有一天,他去镇上理发遇到朋友说,某某兄弟被人打了,让李士源帮忙开车去收拾他们。
李士源一听,立马开车载人去追,很快就追上了他们并且还撞上了,这一撞直接把那伙人撞进沟里,车也起火了。这时候,李士源他们不但没有展开救援和打119,反而直接开车跑了,最后造成三死两伤的惨剧。
中国有些媒体就喜欢如此,他们喜欢夸大死刑的后果,忽视被害者以及被害者家属的尊严与感受,动不动就是挖掘什么凄惨的人生经历,将个体的暴力行为归结于社会、政府,听起来很高大上,很政治正确,但事实上却透视对社会法治的蔑视和道德底线的践踏。
媒体塑造下的杀人犯
2017年,保姆莫焕晶故意放火致一家四口死亡,媒体写道:她一直都是老实人;
2018年,米脂县人赵某挥刀砍向无辜学生,造成了9人死亡,4人重伤,媒体写道:他是校园暴力受害者;
2018年,温州乐清女孩被滴滴司机残忍奸杀,媒体这样写道:性格内向,从小老实,曾经多次创业失败。
这些故意提炼出来的信息,大多都被塑造成一个个普通的底层人物,这无非是在暗示人们,这样的人就活在我们身边,他有可能是你的同学,你的朋友,你的亲人,他们犯罪是有原因,不是变态的杀人恶魔,媒体习惯性将杀人凶手还原为正常人模样,将所谓背后的故事,作为报道的重点。
这样的恶意,是隐晦的,甚至是不自知的,而媒体这种行为的产生恰恰是西方意识形态的一种投射。
还记得当年有人质疑挪威法官为什么只给布雷维克判处21年刑期时,法官是这样回应的:
即使是杀人魔和恐怖分子,也应该享有最基本的人权。
多么幼稚可笑的话,然而就是这句话被某些媒体当做了新闻报道中的信条,指引着他们去捍卫犯罪者的人权。
诚然,新闻需要深度,新闻需要温度,但前提是报道者所呈现的内容不能有明显的偏颇,更不能选择性报道甚至编造事实。
我知道,今天的媒体希望呈现更多的细节,塑造更立体的形象,让故事更完整,更动人,但是,媒体也应该知道,我们最关心的事实,是真相,而不是杀人犯有多惨!
有人说,对犯罪者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人生经历等等进行研究,不是洗地和开脱,而是为了寻找犯罪原因,日后在根源上避免。
是的,说得没错,要降低此事发生概率,我们确实需要去探索原因。犯罪者的犯罪心理和动机等应该研究,其背景应该被深挖,但主体应该是媒体吗?接收者应该是大众吗?
这是专家的事,请不要告诉我!
恶就是恶,犯罪就是犯罪,“人生不容易”永远不是借口。如果因为“不容易”就会杀人、犯罪,那么我们人类早就被杀光了。
在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比他们悲惨的人有太多太多,我们没有去伤害别人,我们依然相信和坚持着美好。
不论是新西兰枪手,还是挪威杀人狂,作为人类,我们都不应该对他们抱有同情甚至怜悯,更不应该编造一些人权至上这种冠冕堂皇的话去辩护。
因为我们知道,命运再残酷,也不能成为伤害他人的理由。
为什么我们坚持死刑?
是因为它是惩罚那些肆意践踏、蔑视司法的人最强大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