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味到底是个什么味?
农场主+
第1585期
武汉疫情的源头,指向了当地海鲜市场里的“野味”,也就是野生动物。
日前,央视新闻整理的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答记者问纪要中,“野生动物”被提起6次,“野味”被提起2次。
这很容易令人想起,17年前的非典病毒,最初被认为来源于果子狸。后来,科学家们在云南一个洞穴中的中华菊头蝠身上,找到了非典病毒的全部基因组成分。不管是果子狸还是蝙蝠,都是不属于人类统辖的野生动物。
到底“野味”有多大的魅力,让一部分人士甘冒奇险,非吃不可,酿下如今这场一发不可收的灾难呢?
野味是个什么味?
少时看武侠小说,觉得“野味”是世间最诱惑的食物。
《神雕侠侣》中,杨过与小龙女在终南山下打了只獐子,“松火轻爆,烤肉流香”,何等诗意旖旎。落难的侠客,再灰溜溜,打只黄羊兔子,上火烤将起来,立刻潇洒十足。
可也只是想想而已,作为非典型吃货,源味君有自己的一套饮食准则:只吃人类豢养的物种,不吃任何野生动物。
背后的逻辑很简单:人类养的,生命是人给的,有权利处置它,吃掉它也就天经地义,而野生动物,汲天地精华而生,不从属于人类,与人类是平等的关系,我们无权剥夺它的生命去吃它。
当然,这一套理论在我的吃货朋友那常常碰壁,他们笑我太迂,可也正是这样的迂,让我无形之中避免了吃下一大堆的寄生虫、化学毒素和致病菌群。
凡吃过野味者基本都会承认,大多数的野味并不好吃。
绝大多数野味,都不如寻常的一只家养鸡,要么纤维太粗,要么油脂过重,要么腥膻难掩。
大体而言,除了野兔(与家兔分属两个品种)和野鸭、野猪以及珠江三角洲特有的禾花雀之外,其余的,例如广州常见的乌龟、果子狸、穿山甲之类,滋味根本超不过猪、牛、羊这等驯养动物之肉。
即使是众口称颂的果子狸,也不会胜过羊脯。
事实上,大部分的野生动物不仅肉质粗,而且带有浓重的腥膻,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至于巨蜥、猫头鹰之类的“上品野味”,味道就更重了。
不要说吃,光说处理都是个难题,炖半天也是硬得不行,野生鱼类都有浓烈的泥腥味,走兽则是一股性腺发出的臭味,鸟类的肉都非常硬,一般处理野生动物的肉,都需要把脂肪细心的剥干净,否则都会很臭。
对此存疑的读者,我只想说一句:好吃的东西早都被人类驯化了。
因为强悍,因为早早就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人类可以在全世界众多物种中间挑选自己最喜欢的那些,关起来让它们好好长肉。
而上万年的驯养,让这些本来就好吃的东西,越来越好吃,越来越符合人类的口味。
猪、鸭子的驯化是个典型的例子,野猪、野鸭的肉实际上又硬又柴,野鸭子的胸肉简直是一块铁板,因为它根本就不是长来给你吃的,它是鸭子用来长时间高空飞行的。野猪的腿也是一样的用途,它是用来快速奔跑的。
这些动物在人类长期驯化下,肉质早就得到了改善,笼养环境也让这些肉不再那么难啃。
小朋友不会知道,这只漂亮的孔雀,眨眼就成了盘中的珍馐。
将孔雀引以为傲的羽翼尽数拔掉,就可以下锅了。
那么,孔雀肉是真的特别好吃吗?大家不妨这样去想:若孔雀食用价值、口感等各方面都高于鸡,那么现如今鸡会是孔雀,孔雀才是鸡。
美食大师蔡澜曾这样写道:
在澳大利亚试过袋鼠,同样吃不出什么味道来。一碟烧烤,三块肉,插上小旗,教你什么是鳄鱼、什么是袋鼠。把旗拔掉,满口是肉,但分不出是哪一种。
所谓的野味,其实都没有个性,要是那么香的话,人类早就学会养畜,野味也变成家禽,不再珍贵。
所以,请相信祖先们历经漫漫千年所作出的选择。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吃“野味”?
因为有逼格。
家养的食物太普遍,完全不能凸显出自己的高贵。
武汉肺炎爆发后,有人发了这样一条臭名昭著的朋友圈,他是真的喜欢吃甲鱼或者野味吗?
不见得,不过是觉得“有钱也吃不到”“我有私人渠道”“我能吃到证明我碾压你们”这种洋洋自得的感觉罢了。
野生,代表着稀有,因而更显珍贵。就消费行为而言,即是有意识地拉开距离:
猪肉人皆得吃,唯我偏能食猪之在野者也。进食野生动物给人带来的快感,就建立在这种差别之上。
有人不服气,说我吃野味不是为了炫耀,纯粹只是想补一补身子。
但是,迄今为止,尚无任何实验室数据证明野生动物的肉质里,珍藏着五谷杂粮所不具备的特殊养分,抑或同一种动物在野生状态下比驯化的更具营养,而且更容易被吸收。
更何况,“野味”里有一众大魔头:细菌、病毒和寄生虫。
比如纯粹食草的鼠兔、旱獭,是鼠疫弧菌的宿主;岩羊、野山羊也是众多寄生虫的宿主。
而食肉动物和食腐动物简直就是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博物馆,因为它们要吃别的动物,很多细菌与病毒也就聪明地选择了它们作为中间宿主或者最终宿主。
青睐野生动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对养殖业的一些误解。
提到养殖业,许多人的第一印象是用“激素”、“抗生素”喂养动物,因此觉得养殖的动物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有媒体报道说养殖户用避孕药去喂黄鳝,事实上,黄鳝是一种具备性逆转特性的生物,雄性体型较大,而避孕药大部分为雌激素,黄鳝摄入雌激素后会转为雌性,这毫无疑问是件得不偿失的事。
后来又演变出“避孕药养虾”、“避孕药养蟹”之类的谣言。但真实情况是,虾、蟹对激素极其敏感,若喂食避孕药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大面积死亡。
谁会去做这样得不偿失的事呢?当我们养殖户都是专干损人不利己勾当的大傻子吗?
至于“添加激素养殖”导致儿童性早熟的问题,同样值得商榷,以鸡为例,现在我们吃的肉鸡正是通过无数次的杂交育种和极为严格的饲养方法带来的产物,肉鸡的品种就决定了其极快的生长速度,无需激素助长。
根据2005年修订的《商品肉鸡生产技术规程》,肉鸡在6周龄(42天)的体重指标为2.42kg,这个行业标准在许多消费者眼里似乎是有点疯狂,但这是科技带来的实惠,否则,我们会处在一个只有少数人能吃得起鸡肉的社会。
我们人工饲养的动物还有个问题,那就是抗生素残留。不过,要谈抗生素残留的安全问题,必须要看其残留剂量。
抛开剂量谈危害,没有意义。
所以,说这么多,养殖户们起早贪黑给我们提供人工养殖的肉食,好好的豆蛋奶、猪牛羊、鸡鸭鹅、青草鲢鳙、鲫鲤鲈鲟、鳇鳢鳟鳜、鲶鳝鳅鳗、鲑鲔鲱鳕、鱿蜇虾蟹不吃,你非得吃这么奇怪的蝙蝠,到底是咋想的呢?
也有人会跳起来说,我只不过是想尝尝鲜而已,面对这种拼死也要吃的猎奇心理,唯有一声长叹!
你看,蝙蝠已经尽最大努力长得不像个食材了。
蝙蝠长期发着40度高烧,以一己之力封印了病毒千年。昼伏夜出,努力扮演一个孤独的潘多拉盒子。这生生世世的努力,终究是错付了。
你若看一看吃蝙蝠的视频,就知道这和中华美食推崇的色香味丝毫不沾边。那么是真爱吗?是味蕾发生了畸变吗?都不是!
可能是因为觉得自己福大命大独树一帜吧,或者是因为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跑的没有吃遍就觉得难受吧。
图片出处:Marce11us天虎 微博
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有的人没有。
我们当中的许多人不会意识到,野味的风险并不仅仅在食客一个人身上,而是需要整个社会去承担。
每多一个作死的公民,现代社会就多一分脆弱。
可是你坑爹作死,坑你自己就罢了,干吗要坑一整个国家无辜的人呢?
驯化的伟大就是人类文明的伟大,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就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不应当有那么多的人喜欢吃丛林野味,吃野味永远都不配拥有任何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请记住,我们不是茹毛饮血的动物,我们是万物之灵。2003年的SARS悲剧在前,如今再一次重演,如此惨痛的教训,我们又能记住多久呢?
期待你的留言!
编辑 | 源味君
排版 | 小抽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