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之: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是殷商军队和周武王军队的决战,史曰「武王克殷」。由于商纣先征西北黎,后平东夷,虽取得胜利,但是穷兵黩武,加剧了国家财政负担、社会和阶级矛盾,招致灭亡,最后兵败自焚,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战争缘起商朝后期,周武王十一年(前1027年或前1046年)一月二十六日,此时纣王正派大军远征东夷之际,周武王见机不可失,在吕望等人辅佐下,以兵车三百乘,虎贲(精锐武士)三千人[1],东进突袭商朝,总兵力史称有甲士四万五千人,此说夸大。临行前,鱼辛谏阻。同月二十一日,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方国」(商为王畿,臣属为方国)部落部队会合。二十八日周军由孟津冒雨东进[3],从汜地(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渡过黄河,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而东行,每天近三十公里的速度急行军,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二月二十六日抵达牧野(今河南省新乡市)。纣王得知消息,只得仓促部署军队,但此时主力远在东南地区,无法即时征调。只好武装大量奴隶迎战周师,《诗经》上称「殷商之旅,其会如林」。史称有七十万之众,较夸张,但兵力肯定较周武王军队多许多。二十七日清晨,周军庄严誓师,历数商纣王种种暴行,即为尚书所记载之「牧誓」。
牧野之战要图
战争背景
商朝自祖甲以后,在内外矛盾交织中逐渐衰敝。商纣王为加强王权,信用四方逃来的人,触犯旧贵族利益,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兼因施用残暴酷虐手段,加重剥削、压迫,更激化与奴隶、平民的矛盾,导致商朝统治危机。地处今泾河、渭河流域一带,被商征服的周族方国,自周太王时开始崛起,中经王季历,至文王继位,周西征诸戎,经略江、汉流域,势力日增,欲摆脱商朝控制。商王文丁杀季历,纣王一度囚文王,使商、周矛盾愈益加深。周文王鉴于“商、周之不敌”(《左传·桓公十一年》),纳吕望等谋臣之策,恭顺事商,麻痹纣王,诱使商朝放松制周而用兵东夷(今江、淮地区),乘机发展周的实力。对内修德行善,罗致人才,发展生产;对外笼络人心,争取与国,击破与周为敌的黎(今山西长治西南)、邘(今河南沁阳西北)、崇(今嵩县东北)等商西部属国,将势力深入商畿之内,打开进攻商都朝歌之路。商纣王欲兴兵攻周,东夷又起而叛商,迫使纣王移兵东向,陷入与东夷的长期战争。帝辛日益昏乱暴虐,周武王十一年(前1045年),帝辛杀王叔比干,囚兄长箕子,大师疵、少师强抱着他们的乐器去投奔周。这时武王姬发发觉攻打商的时机即将到来,向所有的诸侯宣告说:"殷犯下大罪,不可不合力讨伐。
牧野之战
战争经过
誓师结束,武王下令发起总攻击,先遣太公吕尚以数百名精锐部队出击,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倒戈攻击纣王,周军在牧野(今河南省新乡市)大破商军,商朝大军顷刻瓦解[5]。纣王见大势已去,仓惶逃回朝歌,登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史称「牧野之战」。据《尚书·周书·武成》描述牧野之战 :「…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途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极为血腥残酷。孟子观此书之后感叹:「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然而客观看当时情况,《尚书·周书·武成》所记载的情况可能比较接近事实。汉朝思想家王充评说:「察《武成》之篇,牧野之战,血流浮杵,赤地千里。由此言之,周之取殷,与汉、秦一实也。而云取殷易,兵不血刃,美武王之德,增益其实也。
武王伐纣
武王伐纣
战争结果
《逸周书·世俘》记载牧野之战武王大获全胜,击毙十八万人,生俘三十三万人,并捕猎犀牛、虎、熊、鹿等动物,获取了大量的珠宝财物,胜利后,武王用「轻吕」击刺纣王的尸体,接下来周武王四处征伐商朝各地诸侯,驱逐商朝大将飞廉于海滨,逐一肃清殷商残余势力。
秦朝以前,中国素有「兴灭国,继绝世」的传统,因此武庚的封地仍获得保留。牧野之战后,商人南征的军队尚未完全消灭,一部分武力仍然保留在东夷,直到周成王、周公东征的时代才完全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