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100位历史人物——曾国藩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曾国藩算是一个最显赫且最具争议的人物了,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也毁誉参半,誉者盛赞其为“中兴第一名臣”,毁者骂其为“卖国贼”、“曾屠户”。
曾国藩在落后的农村崛起,是一个白面书生,可是,却成为拯救大清的重臣。手无缚鸡之力的他打造出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湘军;一副奸臣短命之相的他却成为万人景仰的功臣;功高震主,使皇帝坐卧不安的他却可以全身而退......
前有李鸿章继承他,梁启超推崇他;后有毛泽东佩服他,蒋介石学习他;再后来有人议论他,效仿他.......在曾国藩的身上,虚名、实利得到了集中体现,他的一生是辉煌的,是令人羡慕的!
让曾国藩如此辉煌的原因是什么?是幸运?是天资?还是努力?或者是另有秘诀?走近曾国藩,感悟曾国藩,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梁启超曾说:“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毛泽东也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当然,还有人斥责曾国藩为“元凶”、“禽兽”、“卖国贼”、“刽子手”等。他曾在咸丰皇帝大丧之际秘密娶妾;他制造了白色恐怖,人们送了他一个外号“曾屠户”。
曾国藩的影响之深远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中华五千年,对于一个人的盖棺论定,反差如此之大的大概只有曾国藩了。曾国藩的一生是黑与白的结合,当别人以为他是好人的时候,他却使坏,所以,他对治“好人”有一套方法;当别人以为他是坏人的时候,他却偏好,所以,他对治“坏人”也有一套方法。曾国藩取得成功的最大精髓就是他的厚黑之道。
曾国藩是个知人善用的奇才,其用人管人的方略也为后人所叹服,曾国藩说:“办事
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所以,他不遗余力地推举人才,这也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一生遇到不少恶人,可是,他为官一生却树敌很少,这与他为人处世的风格有着很大的关系
为人之道,“慎”字行天下
处世之谋略,曾国藩可谓是一个奇才,他认为,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豁达的胸怀与恬淡的情趣,可容他人难容之事。曾国藩一生谨言慎行,也使得他的官场之路顺风顺水。

三思者可保全身
有些时候,做事是成还是败,往往取决于自身对于实际情况的掌握,做大事者最忌讳的便是在事实还不允许做出决定之前便草率行事。在许多时候,遇到了事情之后需要多多考虑,如此便可以避免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差错。
曾国藩有语日:“言语迟钝、举止端重,则德进矣”,要想做到遇事沉稳,就需要注意“讷言缓行”四个字。在他人听到了你h说之话时,便已经知道了你的修养高低与真实想法,而且言多必失,所以应“少说为佳”,多听多思;在进行问题的具体处理时,不可急于拍板。不妨先放上一放,等自己冷静下来再进行处理。多方了解一下事情的真实情况,多征求一下几个旁观者的意见,然后再三思而后行。
在曾国藩的眼中,人心险恶,想要保全己身,就必须时时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时处处谨言慎行,三思之后再行事,才不至于铸成大错,招来大祸。在他的自述中,曾经对自己的一生进行过这样的总结:余自经-番磨炼,“始知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近岁在外,恶人以白眼藐视京官,又因本性倔强,渐进于愎,不知不觉做出许多不恕之事”,导致他四面受掣,进一步悟出了一些在官场的为人之道:“长做、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自勉“只宜抑然自下,-味言忠信,行笃敬,麻几可以遮护旧失,整顿新气。”
曾国藩所领导的湘军在清朝遭遇太平天国之乱时出了大力,但是清政府却始终对他有一种极为复杂的态度:不用此人,太平天国声势过于浩大,恐怕朝内无人能担此重任。用吧,一则曾国藩乃一汉人,手握重兵,会不会对大清有所威胁?二则曾国藩的湘军乃是其一手建立起来的子弟兵,对其忠心耿耿,恐日后生出变事。多重顾虑之下,清政府对曾国海的任用经常采用“用你办事,却不给高位实权”的方法对待曾家兄弟。对此曾国藩极为苦恼,这时的他急切地想要寻找一个朝中的重臣杂为自己在朝中说话,从而打消清政府的疑虑。

一日,曾国荡正于军中练兵,得到了胡林翼转来的肃顺密函,在密函中他得知,这位精明干练的顾命大臣在慈禧太后面前举荐自己出任两江总督。望官心切的曾国藩大喜过望:此时的咸丰帝刚刚驾崩,太子尚且年幼,虽说顾命大臣现有数人,但实际上,肃顺乃是几位大臣中最有权力的人,有他帮助自己说话,这简直是天大的好事。
此时的曾国藩即刻提笔给肃顺写信表示感谢,但没写几句,他便停了下来。一向对朝中事情熟悉的他非常清楚,肃顺为人极是刚夜自用,由于自身极有能力,周身带有一股目空一切的味。再回头想一下慈禧太后,深谱官场之道的曾国落非常明白,这个高高在上、隐藏于后宫的女人虽然目前没有什么动静,但是却绝非常人。以曾国薄多年的阅人经验来看,慈禧太后是一个野心极大的妇人,心志极高的她有着非常强的权力欲望,而且又极富心机。
思考之后,曾国藩明白,清政府的先帝去世、幼帝剧刚继位,很可能会发生政变。而肃顺的专权与慈禧的权力欲望必定会发生矛盾。思前想后,曾国落没有写这封信。
后来,果然不出曾国藩所料,慈禧发动政变,肃顺被慈禧抄家问斩。事后,慈禧将众多曾与肃顺有过来往的臣子进行了处置,以绝后患,而唯独无曾国落的只言片语。“三思而后行”教了曾国漆一条命。
曾国落官至总督,在丽摇动荡的晚清王朝,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君王.,历时数十
年。在与三代君王打交道的过程中,曾国藩的三思而后行不止一次地救过他。当时,清政府虽然已经没落,却依然保持着“文汉满武”的用官制度,不愿意起用汉人作为统兵大臣。但是曾国藩以自己的谨言慎行赢得了慈禧的认同,并成为朝中为数不多的汉族重臣之一。
以上文章选自【作 者】赵建勇编著
【出版项】 北京:华文出版社 , 2010.10
【ISBN号】978-7-5075-3247-0
【主题词】曾国藩(1811~1872)-人物研究
【参考文献格式】 赵建勇编著. 曾国藩. 北京:华文出版社,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