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宗解决困扰三代的准噶尔问题后平定大小和卓
清高宗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军进入新疆天山南路,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和统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军经过两次征伐新疆伊犁地区,先后平定准噶尔首领达瓦齐和辉特汗阿睦尔撒纳的叛乱。乾隆皇帝总算搞定了让他们祖孙三代都头疼的准噶尔问题,维护了祖国统一。这场战争被列入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但是,乾隆皇帝还面临新的问题,那就是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也造反了。
平定伊犁受降
清代对新疆天山南路,亦称“回部”,与天山北路的准部并称“南回北准”。
在准噶尔部势大的时候,为了控制天山南路,大小和卓被准噶尔当作人质软禁在伊犁。清朝平定准噶尔达瓦齐叛乱后,将大小和卓释放,并护送大和卓返回叶尔羌,统领旧部。留在伊犁的小和卓野心比较大,阿睦尔撒纳叛乱时,他也趁机起事,返回叶尔羌,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自立为巴图尔汗,公开反叛清朝。
靖逆将军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二月,乾隆皇帝任命兵部尚书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统兵万余人,从吐鲁番出发,进军天山南路征讨大小和卓。大军一路长途跋涉,三个月后抵达库车。小和卓霍集占率3000人马,从叶尔羌出发,经阿克苏、沙雅尔,前来救援库车城。
双方在库车城南一番激战后,霍集占大败,率残部约800人逃入库车城。霍集占见清军势强,偷偷带着几百人逃出库车城。清军围城数月最后只得了个空城,这让清高宗十分不满。当年清圣祖亲征准噶尔,福全就是因为“不即进军,明知济隆为噶尔丹游说以缓我师而故听之,坐失事机,上严旨诘责”。“十月,福全率师还,驻哈吗尔岭内,疏言:‘军中粮至十月十日当尽,前遣侍郎额尔贺图偕伊拉古克三谕噶尔丹,月馀未归,度噶尔丹已出边远遁。’”“上以福全擅率师内徙,待归时议罪,命即撤兵还京师,令福全及索额图、明珠、费扬古、阿密达留后。”最后以“不遵旨行事”“罢议政,罚俸三年,撤三佐领。”这次清军的所作所为在清高宗眼里和当年的福全没什么区别。主将雅尔哈善因此被革职拿问,清高宗诏令定边将军兆惠率兵南下平叛。
兆惠不敢怠慢,仅率数百精兵轻装从伊犁出发抵达阿克苏。抵达之后,兆惠不等各路清军集结,就先率四千人马攻打先率四千人马。但是这已经是十月了,如果不能速战速决,将来的严寒天气对远征的清军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局势对清军十分不利。
兆惠
兆惠见状便想到率少量兵力诱敌,结果自己带了一千多人正要渡河便被城内一万五千叛军包围。小和卓闻讯也亲率五千兵马前来合围兆惠。敌众我寡之下,兆惠只能就地挖掘壕沟死守。正在兆惠固守待援之时,好在定边副将军富德率5000兵马从乌鲁木齐赶来增援。得到增援后,清军声势大振,兆惠叛成功突围后打败叛军,叛军只得退回叶尔羌城中。由于天气入冬,清军劳师以远,不宜再战,遂退回阿克苏休整。
叛军趁清军撤退,占据和阗。当年准噶尔名将策零敦多布奇袭西藏,就是从和阗南部翻越昆仑山,出其不意灭了控制青藏高原的和硕特部势力。如此重地被占据,清军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六月,高宗再次派清军再次出征,兵分两路讨伐大小和卓。定边将军兆惠和定边右副将军富德各领一万五千人马,攻克和阗,而后直扑叶尔羌。
叛军见清军如此势大,弃城而逃。清军穷追不舍,三战三捷,叛军主力损失殆尽。大小和卓率残部逃往巴达克山,被巴达克山汗素勒坦沙擒杀。
至此,大小和卓的叛乱被平定,新疆天山南北都重归平静,被完全控制在清朝统治之下。
这是清朝统一中国的最后一战,天山南麓再次归附于中国版图。西域底定后,清代中国疆域的正西端延至帕米尔以西的喷赤河流域,版图臻于极盛。邻近新疆的浩罕、布哈尔、安集延、巴达克山、爱乌罕(阿富汗)、博洛尔、乾竺特(坎巨提)等部落遣使入贡,臣属于中国。从此到道光年间,新疆、西藏再也没有大的动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