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二十四节气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慧开禅师
这是一幅有关二十四节气的风情画卷。
百余幅唯美图片,记录光阴流转的脚步——可视。
百余篇节气美文,描画时令节俗的风情——可感。
近百首节气诗词,重温古典时光的诗意——可亲。
重温时令节俗的古典诗意
感受天地万物的美妙意韵
镜头下的二十四节气——可视、可感、可亲
“太平湖畔女诗人”项丽敏摄影配图
立春节俗
春节 | 爆竹声声入耳,新年岁岁平安
欢
度
佳
节
新年伊始,年味的氤氲从门外挤进被窝,唤醒了每一个中国人过中国年的团圆情怀,一醒来,身边不再是在他乡的孤寂,而是一个可以让你放下外在身份地位的存在,也因此让你得以回归真实的为人子女的本色,为人父母的慈祥,为人好友的坦诚。
在外时的风尘仆仆、虚情假意,都在这一天消散不见,化作一声对身边人的问候和祝福,这一年,便算开了一个好头。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辞旧迎新,以示万象更新、生机勃勃的新面貌。传说,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而且通常在大年初一出没,所以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便有了拜年、贴春联、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等活动和习俗。
大年初一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正月初一还会吃蒸年糕,因为年糕谐音“年高”。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祝愿。
在外奔波多年,忙于应酬招待的游子也许早已厌倦了各类山珍海味。在团圆的饭桌上,集聚了每个人一年中最难以忘怀的味道,每多一副碗筷,便增添一份热闹。
老父亲也拿出珍藏多年的佳酿,满上,举杯庆贺的那一刻,浓烈的酒香氤氲其间。觥筹之间,一种难以言喻的团圆喜悦才在此圆满。
每个人都无法抗拒过年带来的完美体验,这是千年以来全中国人的共同信仰,也正是它,才让我们体验到了什么是人情的温暖与感恩。
元宵 | 一曲笙歌春似海,千门灯火夜如年
正
月
十
五
国馆君按:这是春节期间的最后一波高潮:吃汤圆、猜灯谜、看舞狮、赏花灯。夜如白昼,万人毕集,士女齐出,欢欢喜喜闹元宵。
元宵节这天是颇让人感慨的一天。
也许我们中大多数人还沉浸在过年的气氛中,但不知不觉就迎来了春节的最后一波高潮,因而有人不禁感慨道:“这是我一年中见过我父母最多鱼尾纹的一段日子。”因为能最直接地表达出内心愉悦的动作,只有笑。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节。其中上元之号来自道教,在其神谱中,共有天官、地官、水官三元神,象征天地人三界,上元天官,降生于元月十五,因而上元节也是一个祭神之日。南宋《梦粱录》亦有载:“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因而元宵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但吃元宵(汤圆)可以说是大江南北共有的习俗。虽然它的做法成分风味各异,但都寓意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出自闽南歌谣《元宵月正圆》。脑海里不禁呈现出一幅温馨美满的家庭画面,但汤圆黏性高,不易消化,因此也不可以贪吃。毕竟作为这一节日最美好的点缀,能品透其间的意义便足矣。
“舞凤飞龙成夜市”、“千家把酒赏花灯”,这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一派喧嚣热闹的景象。耍龙灯、舞狮子、猜灯谜、赏花灯……都是元宵节最欢庆的习俗。
其实,元宵节亦是浪漫的,它也被称为除了七夕之外的第二个中国情人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描述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古时因碍于礼节,女子不便随意外出。而在这夜如白昼、热闹非凡的节日里,借着黑夜的掩护与光影的迷离,年轻人心中的浪漫情绪亦随之而生,多少美好的姻缘佳话,都嵌在了这灯火阑珊的日子里。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唐伯虎的这句诗正道出了元宵的兴致。黑夜来临,本是日落而息、倒头酣睡的时候。但元宵之时,人们却有了不眠不休的兴致。这高昂的兴致,承载着多少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也许这就是这一传统节日的初衷所在。
立春三候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
自然界的生物都是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生长发育的,无论是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还是动物的冬眠、复苏、繁殖和迁徙,都与时令气候息息相关。
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他们参照自然界的种种变化,将一年分成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对应七十二候。具体地说,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六个节气就是一个季节。
每个节气所对应的三候,无一不与自然界的现象息息相关。
立春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风行于天地之间,虫蛰居于地下,鱼潜藏在深水里。而立春,便意味着春的气息蔓延到自然界每种生物的神经末梢。
东风解冻,意思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说文解字》注:“东,动也。”一个“动”字,意味着蛰居了一冬的天地万物,都要“动”起来了。
蛰虫始振,意思是再过五日,蛰居的虫类慢慢从冬眠中醒来了,蠢蠢欲动。
鱼陟负冰,意思是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从深水浮游到水面,此时水面上的冰并没有完全融化,就像被鱼儿驮着一般。
东风即春风。东风是中国人理解的八风之一,八风与八方空间相对应。
这八风之中,最受中国人关注的是东风和西风。东风主生,意味着光明和温暖;西风主杀,意味着黑暗和萧条。
“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说东风像一个魔术师,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花,蕴藏在其中的欣喜莫名感染着每个人。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李白说东风像故人一样,随着春的到来,又回到了这里,殷勤地吹开了枝上的花。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苏轼说东风是诚信的,年年随春归,一点也不张扬,只在柳际花边悄悄探出头来。
深受中国人喜爱的东风,不在梅边,便在柳边,是最早预示春天到来的使者。
春回大地,阳气上升,冬眠于地底的蛰虫,对这种气温的变化最是敏感。所以立春二候,便是蛰虫始振。
先民从冬眠的动物中得到启示,冬天尽可能不折腾,少耗能量,这就是俗话说的“猫冬”。一旦天气晴好,便要到户外走动,以适应气候的变化。这种生存方式,与动物何其相似。所谓的天人合一,就是这样了。
二十四节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天人合一的产物。
立春
诗词
立春
宋·王镃
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
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雪消风软柳条新
这是一首春意逼人的诗。人世和自然,和着春的节奏律动。
有人说,中国之美在宋朝。美在精致,美在情韵,更美在这种美接地气,融入宋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渗透在宋人的血液里,带着生命的温度。
立春,一个充满希望和能量的日子。
在先民心中,春是可以“打”的。立春日,上至皇宫,下至乡野,都喜乐而虔诚地“打春牛”,鞭散的泥牛,灰尘飞扬。满街的人却纷纷将春牛的碎片捡至家中,视它们为吉祥的象征,将碎片放在各个地方。放置的地方不同,寓含的意义也各不相同。
春也可“咬”。立春时节,民间有“咬春”习俗。《唐四时宝镜》里记载:“立春日,食芦菔、春饼、生菜,号春盘。”这天,人们挑生菜,一叶叶的菜里蕴含着无限春;食春饼,在春饼的鲜爽和滋润中,实实在在地用牙齿咬住“春”。
“立春”给自然界带来了什么样的新气象?从此日起,冰雪渐渐消融,吹面而来的风,兀自少了冷凛,柔软得像母亲的手,让人心也跟着温润起来。傲霜斗寒的梅,也悄悄退出了自己的舞台,藏在日渐远去的冬幕背后,该让柳唱主角了。依依杨柳,挑逗着无边的春。
便觉眼前生意满
立春偶成
宋·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立春是一年之始,宋人张栻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春到人间的动人情景。
农历十二月属吕,正月属律,立春往往在十二月与一月之交,所以曰“律回”。立春若是在年前,民间称作内春,所以叫岁晚。短短的四个字中,还有这么多机巧在里面,穿梭在钢筋水泥丛中的现代人,哪里又体会得到阴阳交替、四时代序带给人心灵的震颤与欣喜呢。
一元复始,春回大地。冰化雪消,草木滋生,春的信息便在这一消一长中透露出来了。草木及动物,自然界的生灵往往比人还要灵动,它们早已捕捉到流转在这天地之间无形无影的春了。草木用萌动传递春之信息,蛰虫用蠢蠢欲动传递春之信息,春到人间草木知,此言不虚。
扑面而来的春,让人的眼神和心境也随之豁然开朗,触目所及,无不成春,无不饱含着生意。这满满的生意,渗透在天地间,洇开在人的心底,又随着阵阵春风吹起的涟漪一圈圈地荡漾开去。
参差,是一种欣喜交加又带着莫名悸动的情绪。
草木知,生意满,绿参差。春到了天地间,也到了人心里。这洋溢的激情和欣喜,谁说不是一首最美的春之诗呢?